掺杂钨钼
来源:http://www.asiatungstens.com 浏览量:1342 时间:2018-11-19
标签:
掺杂钨钼
早期用于白炽灯的纯钨丝,当其在高温使用时
再结晶并形成一种晶界垂直于丝轴的“竹节”结构,
因完全脆化及“下垂”而破坏。A KS - 掺杂钨避免了
这种破坏形式,这种钨是在70 多年以前偶然地首次
生产,并为了用于2 500 ℃以上而作了改进。“掺杂
剂”是在氧化物被还原之前掺入其中的。一种典型
的掺杂是所谓的“A KS”掺杂剂,它是铝、钾和硅化合
物的混合物,还原以后,这些元素都混入钨粉颗粒
中。铝和硅在随后酸洗时被排除及烧结时被挥发,
在烧结棒中仅仅残留最大量为50 ~100 μg/ g 的元
素钾。由于钾在钨中是不溶的,所以它最终被封入
气泡中( 直径< 0. 1μm ,并且只有通过高于1 900 ℃
退火粗化后才看得见) ,这是导致特别拉长和搭接的
再结晶晶粒的主要原因。
由于下垂不再是一个难题,所以这种材料也称
为“不下垂” 钨。这种丝材都是直径拉伸至5 ~ 15
μm ,而且获得大约500 MPa 的U TS 。
对于钼,用钾、硅掺杂(金属组织内残留150~
300μg/ g 钾,500 ~ 900 μg/ g 硅及300 ~ 500 μg/ g
氧) 具有与掺杂钨类似的效果。由于这种掺钾、硅的
钼是在比钨的烧结温度更低的温度下烧结,所以少
量的添加剂以可变形的钾- 硅氧化合物形态残留。